2020新藝獎_參差的平行_酷卡-邀請藝術家-122020新藝獎_參差的平行_酷卡-邀請藝術家-11

平行之中發現了太平洋最美的世界

【展出內容摘要】

我創作的主要材料來自於「撿拾」,如今的撿卻更像是一種承擔,在被丟棄中看到文化的消失,看到環境這個空間裡的拉扯與衝突,看到不得不撿更多的現實驅動。撿拾讓我查覺到流失,然而收穫的同時也是在釋放,特別是這份屬於內在拋出讓我清楚看見自己流失了多少過往不甚在意的東西,包括身處的大環境到母體文化,透過這個撿的行為,才能檢視到那個不堪、那個微小的東西背後所包裹的龐大。在此,我承繼這個肢體動作但轉換了拾獲物,有時是漂流木、有時是纏人的魚線、有時是建築廢料、有時是蒐集了一整瓶的破碎玻璃、有時是滿布袋的塑膠瓶蓋,還有更多的塑膠片…。

我所在的位置 是東海岸
從小就賴以為生的海洋
撿拾食物非常的容易

我們的腹地很小 要耕種不容易
冬天的東北季風很大 所以要種稻種植物 事實上是很難維生的
選擇這個區域 海洋生活是非常豐富的
礁岩潮間帶豐沛的生物餵養我們 

但在這二十年當中 忽然感覺到
是我們拿了很多嗎?
也不盡然,
可是真的減少了非常的多
這是在我創作裡面非常注意的事情

透過不斷地在自己生長站立的地方「旅行」,我開始尋找那些不堪的拖鞋、塑膠,那些支離破碎的,不成樣子了,只剩下十分之一的…,在這個我以為再熟悉不過的家園空間上,重新界定陌生與熟悉,同時進行對自己的撿拾與拼貼。心中有個驅動力,我必須要找到它,而且還要一直撿一直撿。我為什麼要找到它?到底要幹什麼?我也一邊撿一邊自問。心中有股渴望,我要知道他最後那一口氣到底是什麼。它已經四不像的時候他還在大環境裡面曝曬,它已經什麼都不是,卻還是占在一方角落,甚至成了比以往都還要純粹而有無窮潛力的物件。它那份純屬物質的單純與存在感竟然是那麼巨大的美,當我看到它,撿起它,我是想幹嘛呢?我以前可能是從它身體破損的洞裡面去發現它的過去去感受它的過程,可是從這十分之一的這個地方,已經看不出所以然,我要怎麼去解讀它?身為創作者的我是不是可以把它變成雕塑,或者還會尋到什麼可能性?

本次展出創作含括七件平面繪畫〈orip no wali太平洋的生活〉、一件鐵製雕塑〈海 美/沒 館-台11線-Cepo’〉。其中繪製的平面作品是日常潛入海面下的經驗,將過往的海底記憶情景一一浮現,將自身觀看想像繪製在於台東都蘭新東糖廠拾獲的早期用來過濾蔗渣的布匹上,以我的母語(阿美族語)拓寫心得及對太平洋的礁岩、地名、食物、對傳統的反思作詮釋;內化並重新理解自身文化的深度,並思考人與土地、環境的關係、責任與倫理。並超越二元對立的思考方式,以平靜且更包容的觀看、凝視著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代。

展覽日期|2020,3/12(四)-4/12(日)11:00-19:00 (周日、周一休)

開幕茶會|3/28(六)15:00加力畫廊

系列講座|3/29(日)17:00-18:00《拉黑子.達立夫x潘勁 創作與生活軌跡》